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聊家常 > 获得感

初一到尧庙

发布时间:2025-09-01 17:52|栏目: 获得感 |浏览次数:

如果说我进过次数最多的庙,自然是临汾尧庙,其实已经无法用次数来表达,因为根本说不清楚。

那日,在尧庙博物馆任职的妹妹说:“姐,你也写写咱尧庙呢!”我说:“姐不是不想写,开笔就想从尧都着手,但是太熟悉了,反而一直不知从何捉笔。”

直到那天,她们发布了一个消息:临汾人持身份证,初一、十五进尧庙免门票。当时,我只是当成个工作宣推转发了。但从那天起,我的心里就有了起心动念,以后,只要是初一和十五,只要人在临汾且手头没有必须的事务,我就到尧庙,当个义务解说,陪伴陪伴尧帝先祖,岂不也是人生快意的善事一桩。

罢了,做不做义工再说,初一先去看看吧,我眼里心里的尧庙总归会是与众不同!


640 (1).jpg


真是个好天气,秋雨后的上午,云层掩着日头,不是很热还挺湿润。我是带着身份证来的,结果在门口就遇着了熟人。看来我是藏不住了,我给他们说:“别管我,我就是来看看!不是来工作的!”庙里的人已经很多了,今天不仅是农历的七月初一,还是周六,更是暑假期间,有这样的人流量是可以想到的。

沿着龙凤甬道,我给先生讲着仪门,他却听旁边导游讲复制的文物“斧灶”,回头给我说:“人家小姑娘比你讲得好!”在仪门下面,我拉着他,给他看出土的十二只柱下石狮,还有新旧石鼓的对比,告诉他尧庙自古就是祖庙,是中华民族普遍认知里的国祖庙,我们到这里来祭拜祖先,是与任何信仰都不违合冲突的。

还记得那年,也正是雨季,我在尧庙筹备尧都文化旅游节的新闻发布会,连绵的雨水时断时续,我把跟着自己的人都带到殿前给尧帝磕头上香,央他老人家保佑我能顺顺当当搞完活动。当时就有小伙伴问:“你不是进庙不烧香不磕头吗!”我给他说:“你懂啥!我这是拜祖先,不是拜神仙!跪天跪地跪父母先人,是人的根本,不违规,还合理!”反正,我顺顺当当地搞完了活动,没有被雨水破坏干扰,我就认为是祖先保佑,我敬先人,先人护我,这是先人积善,我得福德。

说完祖先,再说神仙。也就是这些天,我才真正认识了我们传统宗教道教的三官庙,原来那“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神道信仰,就是发源于我们的尧庙,而尧庙才是三官庙的No.1。为什么这么说呢!道教里的三官就是俗称“三界公”的尧、舜、禹三圣帝。是我这个共产党员孤陋寡闻了,不晓得尧帝以上元紫微大帝的身份,在神道仙班已经几千年。

到了五凤楼,我絮絮叨叨着帝尧与四位大臣在此议事的传说。先生却摸着窑砖道:“这个好!比咱们在蒲县东岳庙和汾西真武祠看到的砖窑都好!”那还用说,这可是唐代的建造,还是皇家敕造,是历朝历代的祭拜国祖的庙堂,民间庙宇,如何比得!我对着光绪十九年的碑记拍照,想起了尧庙的元代石碑,好些年没有去看它了,一会再去看看。

穿过五凤楼就是尧井,一口井以象征者的意味,处于庙宇的大殿之前,大约也就是我们的尧庙了。这井的故事悠远而流长,先秦《击壤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古老传唱;春秋《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的社会表达;元曲《汉宫秋》“背井离乡,卧雪眠霜”的艺术演绎。 一切的井文化都是源自于帝尧主政时期,带领先民们开凿水井,发展农业生产,改变了人们逐河而居饱受洪水侵扰的生活状态。而陶寺遗址发掘的巨大水井,让这个美丽的传说,变成了有考古实证的信史。确信无疑,在4300多年前,故乡临汾的土地上,已经生活着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部族,他们的文明是人类历史上耀眼的曙光,是崇山顶上冉冉升起的太阳。

这个地方实在太熟识了,我游荡在广运殿前,热心地给身边的人们讲述诽谤木的故事。我走进广运殿中,听工作人员告诉我,今年给尧帝塑像换了袍,还换了幡。哎哟,这是啥时候塑了一圈的像,原来是用泥塑的方式,讲述了帝尧的功德。可别说自己对尧庙熟悉了,这不年年都来,也没留意这新置的景。还是需要有直观故事表达的,否则一句“民无能名”怎么能让来到祖庙的人们,知道自己的先祖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又有什么样的功绩,还让世人列入了仙班供奉。

广运殿前的祭拜尧帝活动开始了,身着汉服的工作人员,带着人们一板一眼遵行着礼仪规矩,我寻找着自己心仪的角度,拍下这能留在每一个参与者心中的场景,感到这个活动实在是太好了,用一种形式让人们走进祭拜国祖帝尧的实践行动中,把一份血脉传承生动地刻印进来到尧庙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里。

哎哟!寝店前有一位卖艺的大爷,看年岁在古稀,我正与他攀谈,就被在这里值班的妹妹发现了。我揽着她说:“姐姐来采风了,这会子已经有了想法,着笔点就在祭拜祖先。”又对她说:“你没去前面看看人气,你们初一、十五免了临汾人的门票,就更方便市民来祭祖,只要心里有了先人,就能承接到祖先的福德,这才是咱尧庙实实在在的社会功能,于民于国,善莫大焉!”

卖艺的大爷看我跟尧庙管事的领导熟络,非得给我们免费唱一曲,原来就是那种类似烧香布施的功德,你不会唱,人家编了好词替你唱给祖先听,就像庙会要给神仙唱戏一样。我笑着对先生说:“给老人家二十块钱!”老汉一边笑着一边拒着掏出了手机的二维码。我们纯粹是觉得这么大的岁数不容易,替尧帝爷爷关照一下他。

这是公元二O二五年农历七月初一的上午,我又一次来到故乡的尧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官庙,更是名副其实的国祖庙,我不知道我下一回来是初一,还是十五,又能感受到什么,但我知道了,不来是什么感受都没有的,来了就会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一种历久弥新的认知沉淀。

我带着先生漫步在尧字壁的长廊下,拜访了许久未见的元代石碑。我终是来看你了,以一种不一样的状态,特别是一种不一样的心情,更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想和认识。

我想我和尧庙的交流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不知我能再来多少回,读它多少遍,应当是不能数计。我们是来这里祭拜先祖的,心里想什么都可以给祖先说说,只有尧帝才会护佑平阳儿女帝尧子孙千秋万代。(秦英)

编辑 ∣ 郭王成


Copyright© 2023 临汾乡村振兴网 版权所有 邮箱:lfxczxw@163.com 备案号:晋ICP备20220046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