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砖瓦间品岁月,在故事里见初心 —— 读《我与秦家大院的故事》有感
一篇质朴的文字,将 “我” 与秦家大院的羁绊娓娓道来,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在字里行间藏着最动人的温度。读罢全文,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一同踏过秦家大院的砖石土木,触摸着一段交织着家族记忆与红色历史的岁月肌理。
文中最让人动容的,是家族故事里的烟火气。爷爷为 “下中农” 身份据理力争的倔强,奶奶讲述往事时眼里的嗔怪与无奈,幼时爷爷寄人篱下的艰辛,还有对 “棚 PE 上 SHE” 的童年记忆…… 这些细碎的片段,拼凑出一个普通家族的兴衰,也让 “秦家” 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姓氏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生活载体。作者没有刻意渲染苦难或辉煌,只是平静地叙述,却让我们看到了祖辈们在时代浪潮中的生存与坚守,也懂得了这份 “血脉亲情” 为何能跨越地域与时光,将刘南秦家与涧上秦家紧紧相连。
而秦家大院的意义,又远不止于家族记忆的容器。当 “我” 提及修缮后的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的危房,说起电影《底色》里八路军学兵大队的故事,这座老旧大院便被注入了红色的灵魂。它不再只是秦家的祖宅,更成了承载 “红色小延安” 历史的见证者。作者参与电影筹备、组织宣推的经历,以及看到临汾人因《底色》而骄傲的模样,让我们感受到红色历史并非遥远的过往,而是能唤醒人们家国情怀的精神纽带。尤其是秦家后人也出资修缮大院、回馈社会的举动,更是将 “达则兼济天下” 的理念落到实处 —— 他们守住了祖辈的老宅,更传承了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对社会的责任。
作者说 “来这里不是指导工作,就是陪同参观”,却在清晨特意早到,想与大院进行 “私密的对话”。这份细腻的情感,让读者也跟着放慢脚步,去留意老院大门的朴素、厅堂坐向的讲究、木板阁楼的烟火气。她既遗憾大院尚未达到心中 “向往的模样”,也理解修缮过程的不易,这份清醒与包容,更显真情实感。
读完这篇文字,忽然明白:所谓 “故事”,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传奇,而是人与地方的相互滋养 —— 秦家大院记录了家族的兴衰与历史的厚重,而 “我” 与秦家后人的守护与传承,又让这座老院焕发了新的生机。这份羁绊,无关轰轰烈烈,却在平淡岁月里,写满了对过往的珍视、对当下的热忱,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郭王成)
附:我与秦家大院的故事
其实,我当真搞不清楚,刘南的秦家跟涧上的秦家是什么样的关系,但就地缘和家世来说,也远不了。
要不是我爷爷的大哥,败光了好几十亩水浇地的家产,涧上的秦家也许可以留下又一座秦家大院,更可能也得扣上地主老财的帽子。小时候总听奶奶说起,定成份时,爷爷不愿意被说成是贫农,非得给自己家争取个下中农。爷爷理直气壮的辩驳:“我们家有房子有地,咋能就是贫农!”
说这个故事时,奶奶的眼里带着嗔怪和无奈。
也不知是哪年哪月,我就跟刘南的秦家有了联系,就因为这个姓氏,更或许还有血脉里割不断的自然亲情。他们两口子亲切的喊着姐姐,孩子们亦是尊敬的唤着姑姑。而我与这座老旧而庄重的秦家大院更是千丝万缕、纠连不断。

这不,我又来到了尧都区刘村镇刘南村的秦家大院,反正,来这里不是指导工作,就是陪同参观。今天是陪同一个摄制组,我特意早来了一会儿,为的是,可以有时间静静的与这座大院,进行一次私密的对话,用心地看看这里的砖石土木、门窗屋厦,尽可能的与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产生共鸣。

其实,外面的大门,并不是老院的大门,外面的院子也不是老院的建筑,这回廊和展陈都是刘村镇政府和秦家后人一点点逐步完善的。我在外院的入党誓词前拍了照,因为我今天特意穿上了四年前拍摄微党课《游击队之歌在这里诞生》时的那条裙子。那次拍摄是我个人为数不多的影像制作,更是再也回不去的岁月华年。
我又一次端详着老院的大门,其实与那个年代大部分民宅并无什么不同,与汾西师家沟民居的门庭,还差着相当的档次。可以想象,那时的秦家,也只不过是相对的富足,也不能算是豪门贵胄,更不晓得,这院这屋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修建成这般模样。
我这样想,是听了太多老人家们讲的故事。爷爷幼时家境富足,可惜五岁丧父七岁丧母,与长兄相依为命,没想到他少年持家的兄长没能守住富贵,终是败光家产背井离乡。而还没有长成的爷爷,是在同村的两个舅舅和嫁到青城村的姑姑家里打短工,才得以糊口长大。其实,那时候的地主也是要做营生的,而地主家的女人也要下地做饭、纺织制衣、缝补浆洗。当然,我听到的是爷爷嘴里的小地主,而不是影视作品里的大地主,或许只能算是个小康人家,也许还不如现今的小康之家。
老院的大门里有一座矮房,应当是砖基土坯的,当时很多民房都是这种建造方式,我爷爷奶奶的老屋也是这样。我特别喜欢屋里的木板阁楼,其实就是铺设了棚板用于存放粮 食或杂物,我们河西土话叫做“棚PE上SHE”,那是我少时玩耍最喜欢的地界,就是尘土太多。

咦!这房里通到了大厅,是这次才发现的变化。厅堂是这大院的主屋,却是坐南朝北,应当是就着地方建造的,由此可见,周边应是建筑成群,宅地也不富裕。这厅堂是现今秦家大院最主要的展示部位了,恰好有一家子人,托儿带女的来参观,正在观看电影《底色》十分钟精华版。这个小短片是导演袁炜老师,特意给秦家大院剪辑的,用于平时人们参观时播放,所以片子下面标注着“秦家大院专用”的字样。

要说这部电影,那是我平生参与的唯一一部“鸿篇巨制”,当我拿到电影剧本时,还没有太具象的认识,只是积极地履行手续、组织开机、协调拍摄。
当时袁导说:“给你个小角色,也触触电!”碍于对自己的形象没有信心,就我这丰满的体态,除了地主家的婆姨,啥也不能演,只能委婉的拒绝了。其实,是过不了身份限制的关,过不了心里胆怯的关。
直到,电影在临汾举行审映式,坐在大银幕前,我才有了整体的观感,动人的故事情节,把八路军学兵大队在“红色小延安”刘村的故事,演绎的血肉丰满动人心弦。
《底色》在电影频道首播了,我更是激动万分,认真地组织宣推,取得了极好的收视成绩,从数据就能感受到临汾人对那段火热历史的骄傲和自豪,更体现出了临汾人骨子里的热情和对家乡的挚爱。
我一一查看着大院里的每一个部位,还是有很多进步的。修缮了危房,那间可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写作《游击队歌》的地方。还修缮了东跨院,增设了卫生间,参观路线也形成了闭环。但,远远还没有达到我心中向往的程度和面貌。我是知道的,这已是很不容易了,这些大部分是秦家后人自己出资一点点完善的。这些年,他们经营的酒店和餐饮业发展的不错,做这样的大事好事,也是对得起秦家的先人,对得起各级党委政府给予的厚爱。
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得当。但,一个人有了能力,可以回馈于社会,那是真实可信的功德,就是“达则兼济天下”了,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为,声名靠作为,作为在奉献,付出有回报,尽在人言中。
这就是我和秦家大院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仍在继续。(秦英)
编辑∣郭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