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作品都独具匠心,每一笔雕刻都凝结巧思。尧都区359大院内有一间工作室,外表看上去简朴,里面却别有洞天。这间工作室的主人是临汾汇友众创空间的一名创客、临汾市周易学会副秘书长、天寿山得一书院副院长王东生。
今年年过华甲的王东生经历丰富,从事过多种行业,头脑灵活,眼光独到。2006年起,他到全国各地看项目,几乎走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赏遍了各地地方特色、景区风光,每到一地就盖个邮戳。然而,他却发现,很多景区销售的旅游纪念品大多都是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的,到哪里都大同小异,让他感觉十分失望,“为什么具有地方特色、让人眼前一亮、能激发人购买欲望的文创产品这么少呢?”
2008年的某一天,他偶然在日历牌上看到,旅游行业纪念品将会火起来,不起眼的一行字却让他遐想连篇。“家乡临汾尧都物华天宝,文旅资源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自己能不能为家乡做一些独特的文旅纪念品呢?”王东生说:“我现在还珍藏着这张日历。”
“三月三种葫芦,九月九摘葫芦,”一句民谚让他将目光聚焦在朴实无华的葫芦身上。原本就有美术基础、制做过木板画的王东生萌生了新的想法,他想在葫芦身上作文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葫” 与 “福” 谐音,“葫芦” 谐音 “福禄”,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福气与财富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从最初的实用器皿到寓意吉祥的艺术品,葫芦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载体,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历久弥新。“葫芦原料好找,寓意美好,制作成工艺品投资不大、市场广阔。”
王东生对葫芦越看越喜欢,于是,走过了大江南北的他将脚步停留在尧都区一间葫芦工坊,踏上了一条与葫芦相伴的艺术之路,通过他的巧手匠心,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创理念相结合,让古老的葫芦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素雅简单就好。”王东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将葫芦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工作室内,形态各异的葫芦作品琳琅满目,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上面雕刻的帝尧赐福、最初中国、龙盘、临汾风光、招财进宝、一帆风顺、麒麟送子、道法自然、紫气东来……文字或图案,展现的文化气息、临汾元素扑面而来,其风格质朴生动,其色彩清雅明艳,让其貌不扬的葫芦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叹不己、受不释手。
随着创作手法的纯熟,他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除了葫芦,他的创作材料拓展到竹子、树皮、木板上,工作室墙上挂着的各种造型的木制挂件、饰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个笔筒上竟然有我的姓,太意外太惊喜了!”很多前来参观、选购的人看到桌上摆着的姓氏笔筒后倍感亲切,不仅仅给家人带齐,还把这份特别的礼物给亲朋好友带回去,传递着特别的情谊。
工作室内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王东生的智慧与心血。一个看上去土土的红高粱穗木头雕刻因为被他赋予特别的美好的寓意而备受瞩目,王东生说:“高梁结在最高处的籽即为‘高子’,寓意高粱与高中、财富、成功等有关,我在背面刻了三个与高粱有关的故事,人们看了故事后,都表示这个小摆件很有意义,都很喜欢。”
产品创新之外,王东生还借助电商平台,走进各大景区以短视频展示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文创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文创作品在更广阔的天地焕发异彩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韩晓芳)
编辑∣郭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