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真的以为我的人生就这样了,是你们让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下去。”近日,翼城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收到一封来自少年小川(化名)的感谢信。薄薄信纸背后,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对司法温情最真挚的礼赞,更映照出检察机关将“司法为民”刻入骨髓的担当。
故事要从今年春天说起,17岁的小川正为高考冲刺时,单亲妈妈李女士的突然遇害像一块巨石砸进他的生活。目睹母亲遗体的瞬间,这个即将成年的少年被巨大的绝望淹没——家里没了顶梁柱,父亲两年前因病去世,外公脑梗卧床,外婆常年药不离口,全家仅靠母亲打零工过活的日子彻底断了来路。课堂上的他眼神涣散,作业本上的字迹越来越潦草,辍学的念头像野草般疯长。
司法的温度,往往体现在对“案外情”的敏锐捕捉。转机出现在检察官们的敲门声里,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在审查卷宗时,注意到这个家庭的特殊困境,没有等当事人求助,便主动扛着档案袋走进了小川的学校,又踩着山路摸到了外公外婆住的小山村。泥土墙上的奖状、药盒堆成的小山、少年躲闪的眼神,让检察官们心里沉甸甸的,“不能让孩子在人生关键处掉队。”
打破常规的救助很快落地,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同步启动司法救助程序,5万元救助金像一场及时雨,3万元稳稳放进小川的教育账户,让他能安心坐在技校课堂学手艺;2万元送到两位老人手上,解了医药费的燃眉之急。
这份关怀更延伸至生活的肌理。心理咨询师陪小川回忆母亲做的红烧肉,一点点驱散他心中的阴霾;检察机关牵头搭建“1+N”帮扶网,民政部门积极协调办理低保补助,卫健部门安排家庭医生定期上门,爱心志愿者常来打扫庭院、陪老人唠嗑,检察官哥哥姐姐们有时候打电话询问学习和生活情况,有时候是直接来看望小川…如今,外公能拄着拐杖挪动,外婆脸上重现笑容,小川的作业本上开始出现“加油”的批注,这个曾摇摇欲坠的家,在司法护航下重焕生机。
“谢谢检察官哥哥姐姐,我觉得日子有盼头了,心里亮堂多啦!”小川的感慨,恰恰道出了司法为民的真谛——它不仅是法庭上的正义凛然,更是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敏锐感知与主动回应。这封感谢信,是群众的认可,是最暖的检察温度,更是一份为民答卷。检察官们用超越案卷的关怀,让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而这个在困境中重新站起的家庭,也让“司法为民”这四个字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 ∣ 临汾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 ∣ 郭王成